财新网首页
经济
金融
公司
政经
世界
观点网
文化
博客
资中筠的博客
http://zizhongyun.blog.caixin.com
2018年06月25日 09:25
资中筠:《20世纪的美国》修订版序
阅读:
评论:
0
《20世纪的美国》新版终于出版了。上一版已脱销近两年。现在经过修订,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先发新版《序言》说明来龙去脉。——资中筠 本书最早是作者与陈乐民共同策划并主编的《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的第一部,初版于2000 年。《冷眼向洋》是对20 世纪的回顾,分美国、欧洲、俄罗斯、国际政治四部分,由四位作者撰写。2007 年四部分别单独出版,但仍标明属于《冷眼向洋》书系,美国部分经过较多的增补,命名为《20 ...
阅读全文>>
2018年06月21日 13:56
资中筠:从“社会达尔文主义”说起,兼及中国国情
阅读:
评论:
0
作者识
|离本文发表已过去16年。文中所列举的国情已有不少变化,但基本问题性质未变。关于何谓“社会达尔文主义”仍有许多模糊认识。把它等同于自由主义的误解仍然存在,不过已不是主要的。另一方面的误解却更普遍,即把种种恃强凌弱、暴力执法、强拆强赶,以及其他滥用公权力侵犯公民基本权利之事,也统称之为“社会达尔文主义”。因此更有澄清观念之必要。——资中筠
(本文首发于2002年)
过去,本人对于社会达尔...
阅读全文>>
2018年06月18日 19:18
陈乐民:育英中学杂忆
阅读:
评论:
0
育英的教育是全面、均衡发展的,文理并重,在文的方面,同样是中西并重的。历史、地理类课程都体现了本土的优先地位。毫不夸张地说,我许多基础的知识是在育英发蒙的,这种教育起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陈乐民
育英中学杂忆
文|陈乐民
我是1948年从北京育英中学毕业的。那时北京有四座有名的教会学校是育英(男)、贝满(女)、汇文(男)、慕贞(女)。 我在学校期间不是成绩优秀的...
阅读全文>>
2018年06月14日 09:59
资中筠:讲和也需要英雄——由拉宾之死想起的
阅读:
评论:
0
但愿拉宾的血能唤醒两个民族的良知和理性,成为促进和平进程的动力,避免更多的流血,而不是相反,使举步维艰的和谈横生枝节,则中东人民幸甚,世界和平多一分保障。不论如何,盖棺论定,拉宾总理将以和平烈士载入史册,同时他也该是以色列的民族英雄。——资中筠
讲和也需要英雄——由拉宾之死想起的
文|资中筠
(本文首发于1995年) 以色列总理拉宾遇刺身亡,举世震惊。我在震惊之余却也不觉得太意外。因为最...
阅读全文>>
2018年06月11日 10:22
资中筠:关于阿瑟·米勒的点滴回忆
阅读:
评论:
0
阿瑟·米勒被定位为“美国进步作家”,因为他在麦卡锡时期曾受传讯并坚决抵制,60年代他积极参与反越战运动,签名反对核武器等等,一直活跃在美国左翼自由派作家圈子中。他的作品如《推销员之死》也被认为是深刻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残酷性之作。与后来在中国上演时评论者多从个人悲剧的角度的理解截然不同。——资中筠
关于阿瑟·米勒的点滴回忆
文|资中筠
(本文首发于2007年) 大约是1978年春,阿瑟·米勒夫妇...
阅读全文>>
2018年06月07日 18:03
资中筠: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忆廖公
阅读:
评论:
0
廖承志一家是革命世家,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廖公本人也是传奇人物。他的诸多职务中,也包括“和平运动”和“亚非团结运动”的实际主要负责人,几十年来,我在工作中与他接触较多,有幸多次随他出国开会,而且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还见过几次,所以有一些近距离的体验。他是我所接触到的老革命高官中色彩最丰富、最率真、最有赤子之心,也是最“好玩”的,堪称性情中人。本文所叙只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些“花絮”,入不了“正史...
阅读全文>>
2018年06月04日 15:38
吴国盛:中国人对科学的三大误解
阅读:
评论:
0
前言:
前发一篇关于美国发明家查尔斯·凯特琳的文章(“
当年美国发明家是如何艰苦奋斗的
”),主要讲发明家之特质、艰苦奋斗精神以及成就发明家的土壤。不过这只是这个问题的一个方面。凯特琳是科学与技术相结合,通向实用、发展生产力的发明家的典型,而且正是在美国20世纪初期应运而生的人物。但是,关于科学,还有诸多方面值得探讨: 第一、层出不穷的新发明不一定造福人类,最明显的是人类互相屠杀的军备的日新月异,还...
阅读全文>>
2018年05月31日 15:15
陈乐民:我的大学时光,四年上了四所大学
阅读:
评论:
0
我的“走马灯”式的大学时期就这样匆匆过去了。四年间上了四个大学(燕京、中法、清华、北大),像走马灯一样,我算是从北大毕业的,但真正坐在北大的课堂里没有多长时间。我念了中国知名度很高的四个大学,但我并不是一个“好学生”。——陈乐民
我走马灯似的上了四座大学
文|陈乐民
一
1948年我从育英中学高中毕业,越是临近高中毕业,越在选择专业和学校上伤脑筋。首选在当时当然是清华大学,其次是燕京...
阅读全文>>
2018年05月28日 12:06
资中筠:当年美国发明家是如何艰苦奋斗的
阅读:
评论:
0
近来由中美贸易摩擦引发出科技创新的热门话题。不论对美国如何看法,没有人能否认,一个多世纪以来,在发明创造方面,美国一路遥遥领先。世人享受了最后的结果,而每一位发明家之所以为发明家,以及其创业的艰辛道路,远远没有得到充分认识。想起一篇旧文,是关于一位在中国不知名,而非常杰出的美国发明家的故事。重发于此。写此文的动因,一是深为其事迹所感动,更重要是他绝不是个别现象,而是那个时代一大批发明家中的一个典型...
阅读全文>>
2018年05月24日 20:02
资中筠:张肖虎先生作品正式捐赠清华图书馆
阅读:
评论:
0
张肖虎先生的音乐贡献是多方面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以及音乐活动的组织者,对融合中西音乐的探索,以及普及音乐,都有开创性的成就。5月22日,在清华大学图书馆举行了张肖虎先生音乐文献捐赠仪式。捐赠内容包括张肖虎先生留下的许多作品、手稿,以及未整理的原始资料。——资中筠 5月22日,在清华大学图书馆举行了张肖虎先生音乐文献捐赠仪式。张先生的独子前几年已作古,唯一健在的后人儿媳朱小苗女士作...
阅读全文>>
2018年05月21日 16:59
资中筠:从“苦难美学”说开去
阅读:
评论:
0
苦难和美确有某种关联,但苦难不一定产生美,也产生丑。有人在与苦难抗争中升华而成就大智慧、英雄业绩和艺术奇葩;有人却沉沦入泥淖,暴露了人性的种种卑琐和丑恶。当然也不能得出幸福的境遇创造不出美的结论,更不能为了深沉的美就刻意追求和歌颂苦难。——资中筠
(首发于2006年)
读《随笔》载“荒谬的苦难美学”一文,批国人赞美苦难之风,痛快淋漓,很多我有同感。特别是多年来,每宣传颂扬一名英雄模范人物时,...
阅读全文>>
2018年05月17日 10:03
资中筠:再谈学中文
阅读:
评论:
0
最近一篇旧文《
学好中文是一种文化底蕴
》在网络新一轮转发,被加了各种标题和插图,显然是附会转载者一己之意,却有违我的原意。题目用《底蕴》是经过思考的,任何乱改标题都不符合我的原意,而且我一再说过,这类强加于人的行为已构成侵权。——资中筠 鉴于有读者对“中文”的含义提出过质疑,先做一说明:这里“中文”就是指“汉文”,我上学的时候称“国文”。本文不是专门讨论民族语言的论文,我想一般“中文”的含义已...
阅读全文>>
2018年05月14日 09:30
资中筠:重发《灾后感言》,抚今思昔
阅读:
评论:
0
转眼十周年了。翻出当年旧文,重温当时的心情——当时的忧思和殷切希望,特别是关于媒体的那一段,抚今思昔,感慨万千,尽在不言中。重发旧文聊作纪念。——资中筠
(始发于2008年,收入《感时忧世》)
汶川地震,举国震惊,伤亡惨重,全民哀悼。此时此刻,自己觉得特别无力、无奈,因而也无言。对于报刊的约稿我只有报以“余语无言”!既然除了捐一点钱之外什么都不能做,说什么都是空话,只能加强自己老朽无能之感。...
阅读全文>>
2018年05月10日 11:46
资中筠: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实业家
阅读:
评论:
0
中国在超过一个半世纪艰苦探索的现代化道路上,曾经出现过一大批实业家,对民族振兴、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功不可没,却不大进入当代人的视野。回顾中华民族百年来踉踉跄跄走向现代的道路上,这些前辈们的心血和业绩,那一段历史的正反面经验,值得今人关注和深思。——资中筠 中国在超过一个半世纪艰苦探索的现代化道路上,曾经出现过一大批实业家,对民族振兴、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功不可没,却不大进入当代人的视野。
(...
阅读全文>>
2018年05月07日 09:28
无边落木萧萧下——悼念清华乐友胡亚东
阅读:
评论:
0
惊闻胡亚东走了!感到莫名的凄然、怅然。先是父母师长辈仙逝,然后是同辈陆续离去。我感到的是一片树林,一类品种的凋零。窗外是落花飞絮的暮春,进入我脑海的却是“无边落木萧萧下”。——资中筠 惊闻胡亚东走了!感到莫名的凄然、怅然。 胡亚东是卓有成就的化学家,曾任中科院化学所所长、中国化学学会理事长。毕业于清华化学系,比我高两级。与我的交集是由于爱好音乐,是清华乐友之一。 我与亚东兄交往时...
阅读全文>>
2018年05月03日 09:27
资中筠:说不完的五四
阅读:
评论:
0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话五四,发一篇十年前的旧文作纪念。那是90周年前一年,而今已是百年纪念的前一年了。但是话题并未过时。对于五四精神有两种侧重点,一是“爱国”运动,一是“新文化”运动。本文要讲的是“新文化”运动。其实新文化本身就是从爱国而来,其目的是变革图强,振兴中华民族。——资中筠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今天的争论
文|资中筠
(本文首发于2008年)
年年谈五四,只此一点就说明其在...
阅读全文>>
2018年04月26日 10:14
资中筠:有感于冯友兰的“反刍”
阅读:
评论:
0
冯友兰先生晚年失明,在那种情况下,完全以口授的方式“吐”出其所学,继续完成了《中国哲学史新编》,他自己戏称为“反刍”。我琢磨这句话,忽然想:如果我现在双目失明,不能再阅读,肚里能有多少东西供反刍呢?不觉为之憬然、竦然,不胜惶然,因为我觉得真是腹中空空,真正属于自己的学问太少了。——资中筠 冯友兰先生晚年失明,在那种情况下,完全以口授的方式“吐”出其所学,继续完成了《中国哲学史新编》,他自己戏称...
阅读全文>>
2018年04月23日 09:31
资中筠:古德诺劝进了吗?
阅读:
评论:
0
近来忽然想起上个世纪写过的一篇旧文,主要是辨明美国政治学家古德诺在一件公案中的作用。当时写这篇文章并无任何现实由头,只是偶然见到美国外交档案中有关此事的文献,出于好奇,认真研究了一下来龙去脉和古德诺的原文,感到与流传的说法不尽相同,遂成此文。最初发表于《读书》。后收入《自选集》。国人有一种惯性思维,好像一切坏事都是外来的影响:复辟君主制是受外人蛊惑;促进民主,也是外人别有用心。这篇文章与古德诺的功...
阅读全文>>
2018年04月19日 09:26
资中筠:经骂与不经骂
阅读:
评论:
0
有人“经骂”,有人“不经骂”,正好是一枚钱币的两面。毋宁说,西方社会正是建立在公众有权“骂”,在朝者“经骂”的基础上的。“经骂”是义务,无关个人修养,即使“龙颜”大怒,或恨得牙根痒痒,也无能为力。一旦这一契约遭到破坏,那才会动摇根基。——资中筠
什么人“经骂”,什么人“不经骂”
(本文首发于2004年)
读上海《文汇报》载《经骂与不经骂》一文,谈及两个被骂的例子:一是我国某部长秘书经常被粗...
阅读全文>>
2018年04月12日 09:17
由宋朝汪藻文章想起大学生辩论竞赛
阅读:
评论:
0
雄辩之才并非自今日始,是一门极为古老的艺术,差不多与人类的思辩能力同时发展起来,而且中外皆然。试看多少流传千古的名篇巨著都是为自己所坚信的真理而辩。中国士大夫有许多缺点,但是有一个极宝贵的优良传统,就是讲气节,“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而且有高度的责任感。——资中筠
(本文首发于1996年)
病中闲翻钱基博著《中国文学史》,见宋朝有一汪藻(字彦章),是四六骈文大家。文章上承苏、欧,集宋...
阅读全文>>
第 2 页,共 5 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总访问量:
博主简介
资中筠
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历史学者。微信公众号“斗室天下”。
文章
个人分类
未分类
(81)
文章归档
2020 年六月
(1)
2019 年一月
(1)
2018 年十月
(3)
2018 年八月
(5)
2018 年七月
(9)
2018 年六月
(8)
2018 年五月
(9)
2018 年四月
(7)
2018 年三月
(9)
2018 年二月
(5)
2018 年一月
(8)
2017 年十二月
(3)
2017 年十一月
(1)
2017 年十月
(3)
2017 年九月
(1)
2017 年八月
(3)
2017 年七月
(2)
2017 年六月
(2)
2003 年九月
(1)
最新文章
资中筠:妄议美国
2020-06-29
资中筠:弃旧革新是民族兴衰所系,不是应付或迎合外人
2019-01-12
士风悠长——陈乐民新书首发暨书画展在浙江美术馆举行
2018-10-22
资中筠:关于“冷战史”研究——兼及“史识”与“史德”
2018-10-18
资中筠:司马迁的财富观
2018-10-1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