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2018年01月15日 11:57

清华园里曾读书

清华园里曾读书 最近,一部清华百年校庆时拍摄的献礼片《无问东西》终于上映成了热议话题,喜欢或者不喜欢,似乎成了朋友圈必答题。青春清华是这部片子的基调。资中筠先生在青春飞扬的年纪,就读于清华大学外文系(1948年-1951年),毕业论文导师是钱锺书先生。清华园里曾读书,既是资先生对青春岁月的回望,也是对清华及大学人文教育的忧思。——小编   清华园里曾读书 文|资中筠     也许是由于几十年前曾有幸在清华园里读...
阅读全文>>
2018年01月11日 09:26

特殊年代的童趣几则

特殊年代的童趣几则 本文首发于2003年.   我曾写《钢琴与政治》一文,略述自己几十年来与钢琴分分合合的经历莫不与政治形势有关,说明在那个年代“你不问政治,政治要来找你”之信然。又想起出生于1960年之小女幼时一些憨态和趣闻,后来常作为家中茶余饭后之笑料,也都与“政治大背景”有关,今录几则以供读者一笑或一叹。   “没本儿!没票!”   小女出生于全民饥馑,物资最匮乏的年代。她在两岁上幼儿园之前住在我父母家,由我母亲...
阅读全文>>
2018年01月08日 09:33

资中筠:中国公益事业不可因噎废食

资中筠:中国公益事业不可因噎废食 按:2017年12月6日,资中筠先生接受《公益时报》采访,话题涉及公益启蒙、社会企业、公益立法、两光之争、捐助模式、公益之路等等。资先生认为,在当下中国,想要做往前推动的事,应该充分估计到它的困难和艰苦,要有这个准备和韧性以及耐力,一点一点地去做,总是可以做到的。而不要怨天尤人,怪这个环境如何不好,环境也是可以靠大众的力量改变的。   采写|文梅    中国民众的公益意识有了很大提高   《公益时报...
阅读全文>>
2018年01月03日 09:24

中国知识分子的入世与出世

中国知识分子的入世与出世 “平戎策”与“种树书” ——中国读书人的入世与出世   却将万字平戎策 换得东家种树书   中国士大夫率多以清高自诩,或相推许,有许多隐逸、放达的佳话。从诗词来看好象很多人都向往出世。但是细细一看,却不尽然。这清高大多是逼出来的。有人说过,中国知识分子得意时信孔孟,失意时信老庄,可谓高度概括。   最典型的放达当属魏晋南朝的名士,其产生的独特背景当然是长期的乱世。政权更递之频繁,使一个人一...
阅读全文>>
2018年01月01日 10:13

新年贺岁致读者

新年贺岁致读者   匆匆又是一年,所谓岁月催人老,这个“催”字不知谁人始作,实在太贴切了。回首我开这个微信公号已有两年。承蒙读者厚爱,竟然达到好几万的关注数,也收到不少回馈、留言。我精力、时间有限,而且在技术上不熟练,基本不作回应。最近更新较慢,不少朋友表示关切、催问。现在趁给大家拜年之际,对一些反馈意见一并做些反应,并与关心的读者谈谈心。   坦率地说,老朽如我,虽然对急剧兴起的微信并未斥为“奇技淫巧”,原先却...
阅读全文>>
2017年12月30日 10:39

爱国情怀——章乃器捐献文物展在国博展出

爱国情怀——章乃器捐献文物展在国博展出 旧年岁末,我应邀参加了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章乃器先生捐献文物展开幕式。展品主要有青铜器、玉器、瓷器,虽然只是所捐的一千多件文物中的一小部分,却都是极为珍贵的精品,足见藏主的眼力和文化底蕴。先由国博馆长吕章申先生致开幕辞,章先生的哲嗣立凡讲话。章乃器先生作为爱国民主人士知名度甚高,其生平丰富多彩,建树甚多,但是现在的年轻人或许已知之不多。这次国博举办捐献文物展,从某种意义上也重新肯定其历史地位,唤起人...
阅读全文>>
2017年12月24日 20:01

细哉文心——读宗璞《南渡记》

细哉文心——读宗璞《南渡记》 本文于1990年发表在《读书》杂志   文 | 陈乐民 资中筠   两年前,宗璞六十岁生日,冯友兰先生写了一副对联送给她:   百岁寄风流,一脉文心传三世; 四卷写沧桑,八年鸿雪记双城。   宗璞在长篇小说《野葫芦引》第一卷《南渡记》的后记里写道:“当时为这部小说拟名为《双城鸿雪记》。因不少朋友不喜此名,现改为《野葫芦引》。”   冯先生的上联特别有味道,宗璞这部小说(四卷中的第一卷)的特色也恰在于那...
阅读全文>>
2017年12月17日 16:10

庆贺宗璞《野葫芦引》终于杀青

庆贺宗璞《野葫芦引》终于杀青 宗璞来电话称,《野葫芦引》最后一卷《北归记》终于完稿,已经在《人民文学》刊登,书即将出版。闻此喜讯,不禁为之欢呼。 这部书共四《记》:《南渡》《东藏》《西征》《北归》。背景是抗战八年从开始到结束,北京各大学迁校、复校的历史。这段历史波澜壮阔、惊心动魄。其中人物的经历艰苦卓绝,宗璞写作过程也备尝艰辛。第一部《南渡记》初版于1988年;《东藏记》初版于2001年,隔了12年,期间经历了丧父之痛。此书获第六届...
阅读全文>>
2017年11月10日 15:23

资耀华:《凡人小事八十年》新版介绍

资耀华:《凡人小事八十年》新版介绍 先父资耀华回忆录《凡人小事八十年》初版于1993年,以后于2004、2012年相继出第二、第三版,其中第二版更名为《世纪足音》,从第三版又改回原名。现在第四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最近问世。每一版都有我写的前言与后记。今在此发表第二、三、四版的前言。其他不再赘言。   作者简介     资耀华(1900-1996)   中国金融界耆宿,被列入近代天津九大银行家之一,金融理论建树者。   1900年出生于湖南耒阳县,...
阅读全文>>
2017年10月21日 13:29

不该被遗忘的历史人物——袁昶烈士

不该被遗忘的历史人物——袁昶烈士 袁昶何许人也,当代人除史学界外,可能知者不多。他是庚子事变时,由于力谏朝廷不可纵容义和团滥杀洋人与外国开衅,而被处死的五大臣之一。(另四人是吏部侍郎许景澄、兵部尚书徐用仪、内阁学士联元和户部尚书立山)。后世治史者称:“袁昶名臣也,以忠谏至祸,同罹惨刑。丹心未泯,碧血长埋。”   本人曾写过北平图书馆馆长袁同礼事迹,袁昶正是袁同礼夫人的祖父,袁同礼之子袁澄是我清华同学,因此我对袁昶有所关注。另外,袁...
阅读全文>>
2017年10月16日 21:22

诺贝尔文学奖有世界意义吗?

诺贝尔文学奖有世界意义吗? 作者按:   这是我一篇20年前的旧文。近来又重新在网上流传。许多读者误以为是我最近写的。当时写此文时尚无任何华语作家得奖,也没有人“在望”。所以没有具体针对性。如今被重发,可能会被误会是针对获奖者,所以特此声明。   在这二十年中情况有很大变化,最重要的是中国文学作品被译介到外国的大大增加,许多中国作者进入了外国文学界的视野,而且不仅是诺奖,已经有不止一人得其他重要的国际文学奖。如今重读旧文,也...
阅读全文>>
2017年10月05日 20:06

又一棵大树倒下了

又一棵大树倒下了 何方走了!又一棵大树倒下。尽管人终有这一天,95岁也算高龄。但是刚接到噩耗,仍感突然,难以接受。特别是已经约定10月5日与杨成绪一起登门探望,却晚了一步,缘悭最后一面,成为永久的遗憾。   无论资历、年龄、学识,何方都是我和乐民的前辈,而进入老年以后,成为无话不谈的至交,谊在师友之间。2008年乐民先走,何方十分悲痛,曾为长文悼念,引为挚友。近年来,故人凋零,不断接到讣告,自然规律不可抗拒。我每当至亲好友...
阅读全文>>
2017年09月11日 15:55

倡导公益慈善文化,莫以小人之心度人

倡导公益慈善文化,莫以小人之心度人 8月31日,我应邀参加了传一爱德基金成立仪式。朱传一先生曾是社科院美国所的资深研究员,是美国所创始元老之一,与我共事多年。如今以他的名义成立公益基金,无论是同事之谊,还是涉及我也关心的公益事业,我当然乐于支持,积极与会。到会后发现公益界著名学者和行动者,老中青济济一堂。会议前半是缅怀朱传一先生对社会保障、慈善公益事业的先驱作用和事迹,很多内容很动人,后半是讨论。   朱传一的贡献   朱传一作为...
阅读全文>>
2017年08月29日 21:10

外交家顾维钧的幸与不幸|重读《顾维钧回忆录》有感

外交家顾维钧的幸与不幸|重读《顾维钧回忆录》有感 我在不同场合曾引用顾维钧的话:国家是不能玉碎的。此语来自《顾维钧回忆录》。这部自述较之一般回忆录都客观、冷静而翔实。大部分涉及民国时期的外交,是中国近代外交史的珍贵参考资料。多年前我曾撰长文略述本人阅读心得。现在着重介绍他关于外交的一些观点,兼及可能从事与列强进行重要谈判的中国代表应有的训练。这是他根据丰富的实践总结出来的,在当时既有针对性,对后世也有普遍意义。   外交工作原则   从《回...
阅读全文>>
2017年08月09日 20:47

坎坷又幸运的创业——读《风疾偏爱逆风行》有感

坎坷又幸运的创业——读《风疾偏爱逆风行》有感 承蒙李景端兄赠我这本自述,捧读之下,感慨万千。   我与老李是同代人,而且是清华老校友,我是1951届毕业,原以为自己是清华最后一届文科毕业生,他提醒我说他52年还在清华,那才是文科最后一年。开始相识是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我在社科院美国研究所时,事因是我们要出版国际会议论文集,介绍人是我们所的研究员,也是清华老校友施咸荣。施君是外文系的,比我低一班,原来在外国文学出版社工作,所以与出版界熟悉。我对李...
阅读全文>>
2017年08月01日 18:01

小国办大事——卡塔尔见闻

小国办大事——卡塔尔见闻 最近中东一个微型小国卡塔尔忽然进入了矛盾漩涡,成为国际关注焦点。本人一向对这个地区的潘多拉盒子视为畏途,无意对这个错综复杂的局面加以评论。只是想起2014年我机缘凑巧得以访问这一神奇的小国,留下深刻的印象。回来着手写“小国办大事”一文,但写了一半,他事插入,就此搁下。当前的新闻又使我联想起那次的印象,检出未完成的旧文加以续完,记下当时感想。   我有幸访问多哈是作为特邀嘉宾参加第6届“世界教育创新峰...
阅读全文>>
2017年07月24日 13:37

《有琴一张》发布会(综合稿)

《有琴一张》发布会(综合稿) 围绕《有琴一张》一书的出版,6月21日在北京出版集团举行了发布会,作者与作曲家、清华老校友茅沅对谈,王立平、吴敬琏和秦伯益等嘉宾发表了谈话。7月8日作者又应邀在《北京青年报》“青睐有约”做了讲话。现发表6月21日发布会纪要,资中筠的讲话是6月1日与7月8日两次讲话的综合。     主持人安东(北京出版社副总编):   感谢大家光临资先生的新书发布会。北京出版社非常荣幸资先生能够把书交给我们出版。(简要叙...
阅读全文>>
2017年07月10日 11:23

6月——音乐月

6月——音乐月

今年我的6月可称“音乐月”,基本上忙于与音乐有关之事。

围绕新书《有琴一张》出版,看封面设计、发图片、发布会种种琐事、签名……似乎隔两天就有一个问题待解决。

 

新书发布会我请来老同学、老樂友,作曲家茅沅与我对谈。他比我还老——91岁。昔日清华乐友老樂友中,大多为业余爱好,惟茅沅虽然毕业于土木系,却毕生为专业音乐家,在校时就是我们管弦乐队指挥。如今老樂友陆续凋零,健在而还能活动的,北京就剩我们二...

阅读全文>>
2017年06月29日 18:39

百年前如何认识“大国民”

百年前如何认识“大国民” 我曾为文介绍1912年(民国元年)出版的《新国文》—共和国教科书。前一阵有海外留学生毕业致辞引起一场匪夷所思的喧嚣,无端又扯到“爱国”问题,使我再次想起百年前的小学教育。其中涉及与中外有关的课文,值得今人借鉴。权且做一次小学生,抄录几课,发表于此。这套书是小学课本,当时分初小(四年)和高小(二年)。初小课本中已经有关于外交、世界大势和待外国人之道的课文。我只从高小(相当于小学五、六年级)的课本中摘录有...
阅读全文>>
2017年06月14日 13:35

今夕何夕?有缘千年古琴

今夕何夕?有缘千年古琴

昨晚我应邀参加了一次古琴雅集。原以为只是一场普通的古琴演奏晚会,却成为毕生难得一遇的古典美的享受,而且大开眼界。

 

 

这次雅集,名为“十琴存古”,是为纪念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诞辰120周年的系列活动之一,在一间名为“君馨阁”的茶室举办。桌椅、装饰当然都是传统中式,典雅而朴素。主办单位有一长串,不外乎有关传统文化和古琴音乐的组织,我无法一一复述。主办人中我惟一认识的是著名作曲家王立平先生,他的...

阅读全文>>